中国共产党走过100年,风雨征程,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沿着历史的脉络,步履坚实地走向未来。今天我们打卡红色地标,重温革命先辈奋斗经历和峥嵘岁月,体悟初心使命、汲取担当奋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曲爽
董存瑞烈士陵园
董存瑞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隆化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是为纪念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烈士于1954年在清康熙皇帝波洛河屯行宫旧址上修建的。经过几次大规模扩建,现占地9.16万平方米,是全国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陵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园内有纪念牌楼、烈士纪念碑、董存瑞烈士塑像、烈士墓、纪念馆、碑林等13项主体建筑。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董存瑞烈士陵园入选。
参观感悟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手托炸药包,以自己的身躯为支架,毅然拉响导火索,为隆化的解放献出了自己19岁的年轻生命。一场解放战争普通的战斗造就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伟大壮举,造就了一位青史留名的伟大英雄。董存瑞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优秀代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他的事迹,感染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精神,成为人民群众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不竭动力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财富。
身为一个承德人,其实距离董存瑞烈士纪念馆的距离并不是很远,这位烈士的浩气长存英名也是如雷贯耳,但是却未曾有机会一到烈士的纪念馆,缅怀和学习,正值建党100周年,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参观一下革命先烈董存瑞纪念馆。
董存瑞烈士陵园坐北面南,依次为大门、牌楼、董存瑞塑像、董存瑞纪念碑和董存瑞墓。大门中间横额上是萧克将军为陵园题写的园名“董存瑞烈士陵园”。牌楼两侧是董存瑞烈士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以及董存瑞烈士和革命烈士两座纪念馆。
董存瑞烈士陵园的主题雕像是英雄身着军装,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再现了董存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椭圆形的纪念广场中央耸立着高耸入云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碑体正面镶嵌的汉白玉碑心石上,镌刻着朱德元帅的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纪念碑正面顶端是一颗光芒四射的五角金星,象征着英雄的革命精神与山河共存,永远照耀后人。纪念碑后是董存瑞烈士的墓地。
在董存瑞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着英雄事迹图片、油画、遗物;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为英雄题写的诗、词;重要的文献资料;有关文艺作品及反映在1948年隆化攻坚战的电动沙盘,从而生动地展现了董存瑞烈士战斗一生的光辉历程,在陵园外西南部二百米董存瑞烈士舍身炸暗堡处,立有“董存瑞烈士牺牲地址”标志牌。此情此景,不由得使我肃然起敬,站在那里久久思绪万千,心潮澎湃……我仿佛看到当年炮火连天的战斗,英雄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生死考验,为了人民,为了新中国,义无反顾地拉响了炸药包;我仿佛看到人民英雄们,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以泰山压顶般气概冲向敌人,把胜利的红旗插在阵地上。
怀念烈士,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会让我们热爱今天的生活。董存瑞舍身为国的献身精神,永远鞭策和鼓舞着我们前进,激励人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董存瑞──不可磨灭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建筑学院 段焕雅
包头博物馆、包头美术馆
包头博物馆总面积16000平方米,其中展厅7600平方米,是一座立足包头、涵盖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它通过征集、保管、研究、展示包头及周边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文明成果、自然资源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包头美术馆气势宏伟壮观,文化气息浓厚,是具有地区民族文化特点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娱乐性、教育性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场所。
包头美术馆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美术作品展,作品展中包含“红军不怕远征难”、“抗日根据地九峰山组画”、“百蝶迎华诞”等作品。
王若飞纪念馆
泰安客栈,王若飞纪念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通顺街3号(原泰安客栈)。
泰安客栈王若飞纪念馆的原建筑是1931年时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书记(西北工委特派员)的王若飞在内蒙古从事革命活动时的秘密场所。
王若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1923年,27岁的王若飞受党组织委派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成为日寇侵略的重点。1931年秋天,王若飞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来到包头,住在泰安客栈三号房间,主持开展西北地区农民运动和民族工作为主的革命斗争。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这一片红色热土,是党的诞生地,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地、革命领袖足迹地、早期中共中央机关聚集地、首部党章诞生地、群众运动策源地;是我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生动取材地、最佳实践地。我走进石库门,感受星火之路;漫步浦江两岸,感悟复兴之路,寻找初心根植的脉络,感受上海的红色底蕴。
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原是出席中共一大的上海代表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成立于1952年,初名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属上海市文化局领导,1968年改今名。1984年3月,中共中央领导人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馆内收藏文物3.8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28件,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1千余万人次,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一大会址,是两栋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建于民国9年(1920年)夏秋间,属贝勒路树德里(今黄陂南路374弄)一部分,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一栋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家宅,另一栋是一大代表在上海的住所——文博女校。一大旧址是中共一大13位代表开会时的原址,即兴业路76号。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一大旧址西侧,1996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新建筑占地面积715平方米,建筑面积2316平方米。
参观感悟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从包头到上海,从馆内作品欣赏到石库门,每一寸红色热土,每一段红色往事,都标注着艰苦卓绝的奋斗足迹,记录着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红色地标”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党史学习教育鲜活生动的教科书。打卡“红色地标”,就是要弄清“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道理。作为一名青马班的学子,更应当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首先,我来到了包头博物馆、包头美术馆,作品生动地体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从栩栩如生的作品中我体会到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接着来到了王若飞纪念馆,在这里,我重温了王若飞同志英勇抗敌的革命事迹和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了解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中国革命凝聚了无数先烈的心血,他们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最后我来到了一大会址纪念馆。来到一大会址纪念馆,会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从青墙红砖的石库门里,跨出了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历史性的一步,虽不是惊天动地,却也足以堪称开天辟地。
来到门前,门楣上有半圆形的矾红色堆塑,乌黑的木门上配有一对沉甸甸的铜环,门框四周有米黄色的花岗岩石条围成,使人一眼望去有一种朴实典雅之感。一路走进去,厨房、走廊、天井,全都原汁原味,完全是八十多年前的风貌。
漫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览厅面积450平方米,陈列着革命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为了生动地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展厅整齐而有序,庄重而严谨,重现了党的诞生全景地:毛泽东慷慨陈辞,董必武侧耳倾听,李达会心微笑,栩栩如生的蜡像定格了这一伟大的时刻。
我们的党从无至有,经历艰难曲折无数,时至今日,我也更深一步地懂得了什么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高深境界,无数的革命先烈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时光不再,英雄虽逝,精神长存,犹如黑夜中的明灯盏盏,照亮了党前进的道路,照亮了民族崛起的前程!抚今追昔,我们踌躇满志,艰苦奋斗,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精神上的被动,筑就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大厦,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力量。老一辈革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奋斗,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